一路探寻大爱,追寻人文的足迹,香港红十字会青少年代表团于4月2日下午来到我校解剖楼。在丁炯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了解剖楼和医学教育伦理馆。
代表团共有43名成员,其中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大部分是来自香港各所中学的15至17岁的青少年。代表团到达之后,丁教授先是向他们展示了善志楼一楼橱窗和解剖实验室,随后进入今天的重头戏——参观伦理馆。
按照仁、诚、育、志的顺序,丁教授首先介绍了全国和南京遗体捐赠的现状,以及我校现存遗体和接受状况,“目前我校每年大约能接收遗体70具。理论上说,2-4个人解剖一具遗体是培养一个合格的医生的理想条件,每年有200至300具是比较理想的条件,显然条件不允许。”介绍志友的时候,丁教授说:“有很多志友值得介绍,但时间有限,我只能和你们介绍个别了。”南京红十字会的老干部,工作之初将自己的家贡献出来做办公室并捐钱资助我校6名贫困生的杨叟非老人,对志友工作始终不抛弃不放弃的王恒友老先生,还有我校学生党洁清和李娟......每个志友丁教授都介绍的很清楚,甚至可以直接说出志友的年龄,学生的学院、专业。薪火相传,继仁心立志。“我们学生开展过很多感恩活动,我校感动南医人物评选中就涌现过一些优秀人物。”
香港代表团团长刘可欣说,“伦理馆真的办得很好,你们的感恩教育也开展的很棒。在香港献血和器官捐献有,但遗体捐献很少。香港只有两家医科大学,据我所知,他们大概十多个甚至二十多个人解剖一具遗体。在香港也没有感恩教育,思想处于‘我希望你来捐’的地步,给遗体捐献者的回馈很少,”相比较南京遗体捐献的宣传号召工作和我校的伦理馆,刘可欣说,在香港相应的宣传工作也很少。只有遗体捐献者写的一些文字和网站上有些宣传,虽然也会有大学生走进中学宣传,但那只限于讲座等形式,没什么计划和规模。“香港说是文明城市,其实有些地方没那么先进。”
“志友有高尚的情操和大爱精神,他们身上就体现人道精神。进入解剖楼看到墙上的标语,那些志友说的话让我很感动。真的想对他们说声谢谢,衷心感谢。”最后,她对在场的大学生说,“希望你们医学生好好和这些无言老师学习,以后拯救更多人的身体和精神。”(沈子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