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志友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感恩志友活动
别样清明——感恩志友
发布时间:2015-04-11 21:10:16 【 】 浏览:2193

                           --- 访解剖学系丁炯老师

“医学离不开解剖,解剖离不开遗体。一名优秀医生必须具备深厚的解剖学知识,而培养扎实的解剖学功底,则需要充足的可供实验研究的遗体。”丁炯教授说。

清明节即将到来,我校作为医学院校,所经历的清明节的内涵远比传统文化里所承载的更为丰富,这一切都是因为志友的存在。41日,在我校善志楼医学伦理教育馆,我校解剖学系系主任丁炯教授与大学生记者们分享了与志友相关的点点滴滴,走进志友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目前我国遗体捐献的状况并不是太乐观。我国目前每年仅有5万名遗体捐献登记者,实现年捐献遗体约3000余例,这与我国已有各类医学院校630余所,本、专科在校医学生人数已达176万余人的医学教育规模极不相符。对于这样的现状丁炯教授也略带无奈:“据此规模,每年至少需要5万例,最好要达20万例以上。”

除此以外,全国遗体捐献工作开展极不平衡,以上已实现捐献的主要集中在少数城市。“所以大多数医学院校遗体短缺严重,这必然影响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大大阻碍我国临床诊疗水平提升。”

南京市捐献遗体工作于1996年启动,也经历了艰难的历程,近8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全国来看是这方面工作较为出色的。南京市累计登记志愿捐献遗体者已达到6741人,实现遗体捐献1236例。

从捐献遗体工作开展至2014年年末,我校共接收791例遗体捐献,接受组织捐献67例(2010-2014),器官捐献30例(其中大器官76个、角膜30例,2010-2014)。虽然就我校而言,接受遗体捐献的情况较为乐观,但与我校的实际临床教学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2006年以前,我校每年接受捐献遗体大约20-30多例,近8年,每年接受在70例左右。但这些仅满足我校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局部解剖教学,而要满足所有临床专业需至少100例;要符合卓越医生培训,需200-300例。”

在提到我校在遗体捐赠方面所做的工作时,丁教授表示:“医学院校作为遗体捐献工作一个特殊的群体,它承担多重角色和多种职责,它不仅是此项工作的倡导者、受益者、执行者、教育者,也是协调者、建设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充分发挥医学院校在其中的作用,将会有力推动捐献遗体工作,同时强化医学生的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对此,丁炯教授从八个方面总结了我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一、倡导者

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一些大城市或沿海地区陆续启动遗体捐献工作,医学院校是这项工作的积极倡导者和宣传者。在南京地区,我校与东南大学医学院共同发起号召,是遗体捐献工作的先知先觉者。

二、受益者

捐献的遗体不仅是医学专业教育的宝贵资源,更是医学人文教育不可多得的教材。所以医学院校应在切实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积极做好遗体捐献各环节工作,得到志友及其家属的认可、社会的认可。

三、执行者

医学院校是捐献遗体相关法律制度的遵守者和执行者。要认真、规范、耐心回复各方咨询,因为接受站接待人员的工作态度会直接影响潜在志友的最后决定。在完善接受站设备,及时、规范完成遗体交接过程的同时,也要为捐献者亲属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服务,渗透人文关怀。

四、教育者

1. 人文教育,教师为先

我校积极提高教师和教辅人员的思想认识,规范其行为举止,增强教师在解剖教学过程中的示范作用,这些不仅影响遗体捐献工作,而且影响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效果。并将此列入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内容。

2.感恩教育,融入课程

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我校将感恩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并将感恩捐献者、尊重标本、珍惜实验等理念贯穿人体解剖学教学全过程,将教学过程中的言行作为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内容之一。

丁教授强调:“我们应使每位医学生理解与捐献者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解剖标本与标本使用者的关系,而是受益者和奉献者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来尊重捐献者、尊重生命,对捐献者表达由衷的敬意,在参与的整个遗体捐献工作乃至解剖操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遗体捐献者捐出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躯体,更重要的是向社会展示了伟大的‘人道、博爱、奉献’精神。他们以极大的勇气和高尚的爱心,为医学教育和科研事业的进步做出了无私无畏的奉献。以遗体捐献为着眼点,深入开展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适当地融入营造浓厚校园人文精神氛围中,需要解剖学人士和人文教育人士共同参与,协作进行。”

3.感恩教育,走出校门

我校建立专门学生社团,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走进街道社区、走进捐献者家庭、走进捐献遗体志愿者纪念林,开展遗体、角膜和骨髓捐献的宣传、慰问、服务捐献志愿者、纪念遗体捐献者等活动,以扩大其影响力。

五、协调者

在遗体捐献工作过程中,有许多的工作需要我们从中协调。在校外,政府有关部门(省、市红十字会、卫生管理部门、公安部门、民政部门等)、媒体、医院、兄弟院校、社区、捐献遗体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及其家属等,这些方面的工作更为复杂、琐碎、困难,而且在各个环节上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捐献遗体的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良性发展;在校内,校红十字会、各学院、校团委、学生工作处、校青协、财务处、后勤管理处、资产管理处、人体解剖学系等部门在遗体捐献工作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六、建设者

1.制度建设

我校以政府的相关《条例》、《管理办法》、《实施意见》等法规为依据,指导和规范遗体捐献工作。并且制定相应的“工作规范”,对接受站工作的各环节(遗体捐献的宣传、登记、咨询、遗体接受、使用、善后、资料管理及纪念等)提出具体要求,并在此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些制度。

2.队伍建设

多数接受站工作人员以人体解剖学科教师与技术员兼职,负责遗体捐献的咨询、登记、接受、遗体的使用及善后等工作,每天24小时待命; 学校红十字会、校团委、学生工作处、各院系、人体解剖学科等部门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中学生的相关活动;人体解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感恩”教育等。并且对接受站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规范其在遗体接受工作各环节中的言行。

3. 基础建设

学校设立遗体接受办公室,配备完善、先进的办公和网络通讯设备;配置专用救护车和驾驶人员;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遗体告别厅,为捐献者及家属提供一个庄严而朴素的场所,免费提供给家属进行遗体告别仪式。

4.教育平台

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建有“生命意义展室”,北大医学部建有“遗体捐献者纪念墙”,我校则建有“医学伦理教育馆”和“感恩志友”宣传廊等。在我校解剖楼入口处有一电子显示屏,用以祭奠在这天去世的志友。

5. 纪念平台

全国已有50多个城市开展遗体捐献工作,并相继为遗体捐献者建立了纪念园、纪念林或纪念碑。我校也积极参与其中,并建立了厚德园网站供我校师生以及社会人群对志友进行祭奠。

丁教授认为:“医学院校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建设相应的纪念平台,这也是特殊的、无法替代一种校园文化。”

七、管理者

在当地政府、红十字会的领导下,医学院校应积极参与管理工作,院校红十字会肩负接受站内部制度的建设和严格的管理职责。

我校投资和主持开发“南京市红十字志愿捐献遗体信息管理系统”,并于2010年用于全市的捐献遗体的管理工作。

八、研究者

利用医学院校的优势,研究遗体捐献相关工作中问题。

2014年,为进一步挖掘“志友文化”的文明内涵和学术价值,我校人文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特设立志友文化研究专题项目,面向全校招标。近些年,在国内外医学教育类主要期刊发表15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承担和参与省厅级教育改革研究课题、指导大学生申报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8项。

 

在遗体捐献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首先在发展志友的过程中遇到了来自家庭的、社会的诸如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之前志友组织江宁区的大组长曾经在上门发展志友时被家属轰了出去。除此以外,这方面的宣传工作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虽然其中不乏集中的正面报道,但负面报道一出来的影响绝对大于正面报道,比如曾经有报道了在某一个垃圾站里发现了来自某一医学院的肢体,这足以让许多人产生忧虑。在接受站的工作方面,其制度、条件建设的建设也亟待加强。

丁教授还提到了关于遗体捐献的立法问题:南京市《捐献遗体暂行管理办法》已实行19年,有许多内容不符合目前情况,亟需修改完善相关法规,这对促进医学科学发展、规范遗体捐献活动、促进捐献遗体事业发展都将有重要意义。”

其实志友组织包含社会各种人群,作出捐献遗体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丁教授认为多数人是因为一种朴实而伟大的思想:“死后火化后只留下一捧骨灰,不如将遗体捐献给需要的人,为医学教育和人类健康做最后的贡献。”丁教授在与这一群体接触的十多年中越来越感到他们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最可爱的人”。“接触10多年,越来越感到他们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最可爱的人。作为解剖学教师,我们有责任将这种无疆大爱、无价大爱、无声大爱潜移默化地传承给未来的白衣天使们。”

    他们中有志友组织建立之初因缺少办公室而把自己的家当作志友办公室的杨叟非老人,除此之外,他还捐赠3万元,救助了我校6名经济困难生;有一直不抛弃不放弃曾经的志友组织江宁区大组长、本人当时已经是癌症晚期,一直不抛弃不放弃的王恒友老人;有志友组织建立的倡导者之一的阮鹏九老先生,今天是他的祭日,丁教授和在场的师生共同向他三鞠躬以表哀思和敬缅;更有携全家8人、祖孙三代加入志友的丁又川、施佩秋夫妇;这其中也不乏我校师生的身影,胡善钧、党洁清、李娟……他们每个人都值得我们去铭记。丁教授认为作为解剖学教师有责任将这种无疆大爱、无价大爱、无声大爱潜移默化地传承给未来的白衣天使们。

在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我校也组织了许多与志友相关的活动。327日已进行了江苏省、南京市红十字会2015年捐献遗体公祭活动。自2002年至今,南京市每年清明前后,均要举行这样的公祭活动,而今年江苏省红十字会的参与,首次将之提高到了江苏省的层面。

近期,我校大学生社团也在组织系列感恩活动。

丁教授说在清明这一传统节日纪念捐献者是必需的,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将对他们的纪念放在平时每一天,放在人体解剖学学习的全过程。认识到我们与遗体不只是标本与使用者的关系,更是获益者与奉献者的关系,应该在平时的使用中认真,爱护。”

“感恩志友、尊重标本、珍惜实验,使我们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同步提高,”丁教授期待同学们“成为‘仁者之心,上医之境’之未来医者。” 沈子帧  徐彬/文)

                                                        

 

Tags:
上一篇:第68期“感恩‘志友’活动”成功开展
下一篇:李娟----我们不会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