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组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大组活动
两位遗体捐献志愿者的故事
发布时间:2009-08-17 13:33:44 作者:张艳、王荣【 】 浏览:1947

采访手记:生命的结束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则。有人选择长眠地下,有人选择融入大海;还有的人难能可贵地冲破世俗观念,以捐献遗体的方式倡导新风,向人世间贡献个体生命的最后力量。

医学的对象是人,它服务于人的生命和健康,拯救扶助生命于病痛危难之中,医学的的本质是关爱、帮助和安慰,这些捐献者以自己的行为助医学之完美,值得我们敬佩。这里讲述的,是我校两位教职工亲属自愿捐献遗体、为医学事业奉献的故事。

项器石:奔走劳顿,为“志友”工作着了迷

1998220日凌晨,一位名叫项器石的捐献遗体志愿者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没有追悼会,也没有其他仪式,亲人们只是在他的床前告别致哀。上午九点,老人的遗体被送到中日友好眼科医院,他的角膜被取下并顺利移植给了一名烧伤患者。随后,遗体被南京医科大学的工作人员接走。至此,老人完成了他生前的愿望――遗体捐献。

这位名叫项器石的老人,是我校医政学院刘虹老师的父亲。199611月,老人在南京市红十字会登记,志愿身后把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在临终前的几天,项老再次向他的老伴表示:“我别无所求,只求你们完成我的志愿”。

1997年南京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协会成立后,已经是遗体捐献志愿者的项器石老人加入了这个组织,并毛遂自荐当上了鼓楼区志友协会的大组长,从此一心扑在服务志友的工作上,不顾已经是75岁的年纪和因胃癌做过一次大手术的身体。

在担任组长的日子里,项老为掌握辖区内的全部志友及其家属资料,买了南京最新地图,骑着自行车跑遍了鼓楼区边边角角,走访了全区150多名志友的家人。有的地址门牌错了,他就去居委会查,去派出所问,向左邻右舍打听,直到找到为止。最多的一回他往志友家跑了7次。有的志友尚在岗位,他就利用下班时间去访问,有时连午饭都顾不上吃。不论寒暑,他把每期的《志友通讯》和 生命急救卡等资料及时送到志友手中。有一回他出门工作迷了路,七拐八拐到晚上八点钟才回到家。家里人都为他担心。老伴批评他几句。他笑道:“没事没事,你们放心,我自己有数”。项老白天出去走访,晚上还埋头自己画表格,复写整理名录,撰写稿件,一笔一画,端端正正。1997年夏天,项老病情日趋严重,但仍支撑着做好工作交接。他将区分成6个小组,选出较年轻且有精力的志友担任小组长,有时候竟连续走访了12家。此后不久,他不得不去医院接受第二次手术,住院当天还把工作情况和资料向有关志友一一做了交代。

他的老伴刘春仙评价他 “为志友工作着了迷”。老伴曾经问过他:“你这样没日没夜忙图个啥?项老说:“能参加志友、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干点事情,是我一生中最高兴、最快乐的事情。”

王四虎:热血丹心,献身医学终不悔

校工会副主席王丽雅的父亲王四虎是一名已实现了遗体捐献的老干部。王老师回忆说:父亲一直兢兢业业工作,很早便投身于革命,经历过很多战役。在战斗中他的很多战友都牺牲了。他觉得自己能够活下来,感受到社会主义优越性,并且活到八十多岁,是幸运也是幸福。所以他一直淡泊名利,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他是一个老共产党员,也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遗体捐献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有人在老干部中宣传过,他了解之后就开始有了身后捐献的想法。从那时起他就一直让我帮他办理捐献遗体登记手续。”

王老师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很理解父亲的做法。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我的父亲跟我、跟我母亲、跟组织都表达了他要捐献遗体的坚定信念。我的母亲是一个传统的人,她一时不能接受我们的想法。我就常常开导她,父亲十几年来都有这样的想法,而不是一时的冲动,我们应该尊重他的想法,完成他的心愿……这样终于做通了我母亲的工作,最后我们全家人都签了字。在他去世后我们也没有搞任何的遗体告别之类的活动。我尊重我父亲的选择,更钦佩于父亲的奉献精神,我们将把对亲人的爱深深埋入心底。”(张艳  王荣)

Tags:
上一篇:感动人心的篇章
下一篇:2008年度志友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