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中 |纪念堂
张立中

1937-04-12 — 2009-09-05

拜访:2336次 献花:42束 点烛:4次 祭酒:0次 挽联:0次 留言:22条 上香:5次 献贡:10件 点歌:4首 祭文:17篇
回忆我的姨妈张立中
回忆我的姨妈张立中
发布时间:2009-10-20 00:00:00 点击量:1571

 

回忆我的姨妈张立中
厉滔, 2009十月
 
二零零九年九月八日我们一家去给长辈上坟。在给外婆献花烧纸的时候,妈妈对着墓碑上外婆的相片,提高了声音说“妈,我们来告诉你一下,三姐也到你那边去了,她是三天前走的。。。 在我妈的心里,能和她们的母亲作伴终归是比较理想的归宿。
 
我妈的三姐便是我的姨妈张立中。她们一家姊妹六个。排行第二的舅舅很小的时候病逝,余下的五个加上各自的家庭彼此关系一直保持着亲密交往。在同时代的家庭中这样的情形不多。这种环境也直接影响了我们第三代人。
 
立中姨妈和丈夫亮之先生一直从事农业气象研究。在六七十年代,他们的生活工作条件很不稳定。从我开始记得事情起,他们的孩子晓莹晓东基本在外婆家(城佐营)住。外婆家就是大本营。我去看外婆,常常和晓东分享一些秘密。因为他父母一般不同时回来看他们姐弟,统一管理便成了问题。他蛮有把握地告诉我每个月的零用钱可以向父母分别讨来,这样零食可以买两份,我们俩可以共享。考试结果不好,可以给爸爸妈妈分别打“预防针”,让他们互相先彼此安慰,不会感觉太突然。在那段时间里,大姨妈全家,舅舅也都下放农村。外婆的家便是整个家庭的中心。他们从农村回来探亲,便是大家为数不多的见面机会。我对立中姨妈这些长辈的印象,基本上是从晓莹晓东处间接得来的。
 
七十年代中立中姨妈随丈夫调回南京农科所,全家才得以团聚。但工作在生活中的份量更大了。立中姨妈热情高涨地学习英文,这是她给我的第一个具体印象。看来几十年波折起伏的遭遇非但没摧毁他们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反倒加强了他们做更多贡献牺牲的决心。这一点,是他们这一代科学家特有的品质。
 
八十年代我上大学,有一次和她讨论我的学业。她热情鼓励我学习农业。遭到我妈的强烈反对:农业实践性很强,中国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又如此低,从事农业工作实在太辛苦。我妈十五岁下农场工作,吃了不少苦头。这么想固然情有可原。立中姨妈在农村比我妈长好多年,却没有什么懊悔的意思。
 
虽然我没有选择学习农业,立中姨妈照样关心我的成长和出路。九十年代初我一直在寻找出国学习的机会。她替我托她们自己的研究生高勇和方娟帮忙,看看他们在国外能否发现合适的位置。不久我到美国学习的计划终于定下来,她高兴地告诉我她的这桩心事方才有了着落。
 
我到美国之后一直陆续收到她的来信。总是让我“注意身体”,因为“人过50之后便走下坡路”,嘱咐我“要交些可托付的朋友”。。。等等。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应当是他们自己的经验教训。在我念大学时,有不少和她年龄相仿的老师都常常作这样的感慨。他们在五六十年代受的是理想主义教育。文革之后是他们第一次感受到希望的年代,却已经人到中年。学习科研都是仓促上阵,起一些承前启后的作用,没法按步就班。真正可以把握实在的也只有健康的身体,和一些能够互相沟通理解的朋友。
 
立中姨妈个性比较内向温和。她爱和大家聚会,但不会去试图影响他人的想法,一般都是随着别人的意思去做,要让大家高兴,从不会和人争辩。我也从没听她说个什么笑话,或是拿谁打趣。要说持久的爱好,也就是做个针线。九三年去美国探亲之前,她曾经挺自豪地把她替媳妇嘉倩做的裙子给我看。我说那种红颜色太坚定不移,恐怕不行。她虽没有反驳或者申辩。但我知道她自己是喜欢那个颜色的。
 
二零零一年秋她和亮之先生探亲,顺便来新泽西。我带他们去大都会博物馆参观。这些年我带过不少亲戚朋友去博物馆,他们的个性往往会反映在对艺术品的偏爱中。我们上午参观了欧洲绘画和现代艺术之后,已经有些疲劳。中午吃过便餐,我们最后去了美国装饰艺术部分。立中姨妈看到Tiffany彩绘玻璃部分时精神一振,特别要在这幅“秋天风景”前留影。这一类作品恰好算是美国艺术的一个代表。和同代欧洲艺术相比,它虽然浪漫,却不乖张。没有铺张的情绪。它讲究技巧,甚至在技巧中寻求一些趣味。但不把风格凌驾于内容之上。我认为,这些品格和立中姨妈的个性品味是有默契的。
 
 
 
 
 
 
 
 
 
 
Louis Comfort Tiffany : Loren D. Towle : L'Automne : Les Quatre Saisons : Autumn Landscape">
 
二零零九年九月八日我们一家去给长辈上坟。在给外婆献花烧纸的时候,妈妈对着墓碑上外婆的相片,提高了声音说“妈,我们来告诉你一下,三姐也到你那边去了,她是三天前走的。。。 在我妈的心里,能和她们的母亲作伴终归是比较理想的归宿。
 
我妈的三姐便是我的姨妈张立中。她们一家姊妹六个。排行第二的舅舅很小的时候病逝,余下的五个加上各自的家庭彼此关系一直保持着亲密交往。在同时代的家庭中这样的情形不多。这种环境也直接影响了我们第三代人。
 
立中姨妈和丈夫亮之先生一直从事农业气象研究。在六七十年代,他们的生活工作条件很不稳定。从我开始记得事情起,他们的孩子晓莹晓东基本在外婆家(城佐营)住。外婆家就是大本营。我去看外婆,常常和晓东分享一些秘密。因为他父母一般不同时回来看他们姐弟,统一管理便成了问题。他蛮有把握地告诉我每个月的零用钱可以向父母分别讨来,这样零食可以买两份,我们俩可以共享。考试结果不好,可以给爸爸妈妈分别打“预防针”,让他们互相先彼此安慰,不会感觉太突然。在那段时间里,大姨妈全家,舅舅也都下放农村。外婆的家便是整个家庭的中心。他们从农村回来探亲,便是大家为数不多的见面机会。我对立中姨妈这些长辈的印象,基本上是从晓莹晓东处间接得来的。
 
七十年代中立中姨妈随丈夫调回南京农科所,全家才得以团聚。但工作在生活中的份量更大了。立中姨妈热情高涨地学习英文,这是她给我的第一个具体印象。看来几十年波折起伏的遭遇非但没摧毁他们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反倒加强了他们做更多贡献牺牲的决心。这一点,是他们这一代科学家特有的品质。
 
八十年代我上大学,有一次和她讨论我的学业。她热情鼓励我学习农业。遭到我妈的强烈反对:农业实践性很强,中国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又如此低,从事农业工作实在太辛苦。我妈十五岁下农场工作,吃了不少苦头。这么想固然情有可原。立中姨妈在农村比我妈长好多年,却没有什么懊悔的意思。
 
虽然我没有选择学习农业,立中姨妈照样关心我的成长和出路。九十年代初我一直在寻找出国学习的机会。她替我托她们自己的研究生高勇和方娟帮忙,看看他们在国外能否发现合适的位置。不久我到美国学习的计划终于定下来,她高兴地告诉我她的这桩心事方才有了着落。
 
我到美国之后一直陆续收到她的来信。总是让我“注意身体”,因为“人过50之后便走下坡路”,嘱咐我“要交些可托付的朋友”。。。等等。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应当是他们自己的经验教训。在我念大学时,有不少和她年龄相仿的老师都常常作这样的感慨。他们在五六十年代受的是理想主义教育。文革之后是他们第一次感受到希望的年代,却已经人到中年。学习科研都是仓促上阵,起一些承前启后的作用,没法按步就班。真正可以把握实在的也只有健康的身体,和一些能够互相沟通理解的朋友。
 
立中姨妈个性比较内向温和。她爱和大家聚会,但不会去试图影响他人的想法,一般都是随着别人的意思去做,要让大家高兴,从不会和人争辩。我也从没听她说个什么笑话,或是拿谁打趣。要说持久的爱好,也就是做个针线。九三年去美国探亲之前,她曾经挺自豪地把她替媳妇嘉倩做的裙子给我看。我说那种红颜色太坚定不移,恐怕不行。她虽没有反驳或者申辩。但我知道她自己是喜欢那个颜色的。
 
二零零一年秋她和亮之先生探亲,顺便来新泽西。我带他们去大都会博物馆参观。这些年我带过不少亲戚朋友去博物馆,他们的个性往往会反映在对艺术品的偏爱中。我们上午参观了欧洲绘画和现代艺术之后,已经有些疲劳。中午吃过便餐,我们最后去了美国装饰艺术部分。立中姨妈看到Tiffany彩绘玻璃部分时精神一振,特别要在这幅“秋天风景”前留影。这一类作品恰好算是美国艺术的一个代表。和同代欧洲艺术相比,它虽然浪漫,却不乖张。没有铺张的情绪。它讲究技巧,甚至在技巧中寻求一些趣味。但不把风格凌驾于内容之上。我认为,这些品格和立中姨妈的个性品味是有默契的。
 
 
 
 
 
 
 
 
 
 
Louis Comfort Tiffany : Loren D. Towle : L'Automne : Les Quatre Saisons : Autumn Landscape">
 
回忆我的姨妈张立中
厉滔, 2009十月
 
二零零九年九月八日我们一家去给长辈上坟。在给外婆献花烧纸的时候,妈妈对着墓碑上外婆的相片,提高了声音说“妈,我们来告诉你一下,三姐也到你那边去了,她是三天前走的。。。 在我妈的心里,能和她们的母亲作伴终归是比较理想的归宿。
 
我妈的三姐便是我的姨妈张立中。她们一家姊妹六个。排行第二的舅舅很小的时候病逝,余下的五个加上各自的家庭彼此关系一直保持着亲密交往。在同时代的家庭中这样的情形不多。这种环境也直接影响了我们第三代人。
 
立中姨妈和丈夫亮之先生一直从事农业气象研究。在六七十年代,他们的生活工作条件很不稳定。从我开始记得事情起,他们的孩子晓莹晓东基本在外婆家(城佐营)住。外婆家就是大本营。我去看外婆,常常和晓东分享一些秘密。因为他父母一般不同时回来看他们姐弟,统一管理便成了问题。他蛮有把握地告诉我每个月的零用钱可以向父母分别讨来,这样零食可以买两份,我们俩可以共享。考试结果不好,可以给爸爸妈妈分别打“预防针”,让他们互相先彼此安慰,不会感觉太突然。在那段时间里,大姨妈全家,舅舅也都下放农村。外婆的家便是整个家庭的中心。他们从农村回来探亲,便是大家为数不多的见面机会。我对立中姨妈这些长辈的印象,基本上是从晓莹晓东处间接得来的。
 
七十年代中立中姨妈随丈夫调回南京农科所,全家才得以团聚。但工作在生活中的份量更大了。立中姨妈热情高涨地学习英文,这是她给我的第一个具体印象。看来几十年波折起伏的遭遇非但没摧毁他们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反倒加强了他们做更多贡献牺牲的决心。这一点,是他们这一代科学家特有的品质。
 
八十年代我上大学,有一次和她讨论我的学业。她热情鼓励我学习农业。遭到我妈的强烈反对:农业实践性很强,中国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又如此低,从事农业工作实在太辛苦。我妈十五岁下农场工作,吃了不少苦头。这么想固然情有可原。立中姨妈在农村比我妈长好多年,却没有什么懊悔的意思。
 
虽然我没有选择学习农业,立中姨妈照样关心我的成长和出路。九十年代初我一直在寻找出国学习的机会。她替我托她们自己的研究生高勇和方娟帮忙,看看他们在国外能否发现合适的位置。不久我到美国学习的计划终于定下来,她高兴地告诉我她的这桩心事方才有了着落。
 
我到美国之后一直陆续收到她的来信。总是让我“注意身体”,因为“人过50之后便走下坡路”,嘱咐我“要交些可托付的朋友”。。。等等。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应当是他们自己的经验教训。在我念大学时,有不少和她年龄相仿的老师都常常作这样的感慨。他们在五六十年代受的是理想主义教育。文革之后是他们第一次感受到希望的年代,却已经人到中年。学习科研都是仓促上阵,起一些承前启后的作用,没法按步就班。真正可以把握实在的也只有健康的身体,和一些能够互相沟通理解的朋友。
 
立中姨妈个性比较内向温和。她爱和大家聚会,但不会去试图影响他人的想法,一般都是随着别人的意思去做,要让大家高兴,从不会和人争辩。我也从没听她说个什么笑话,或是拿谁打趣。要说持久的爱好,也就是做个针线。九三年去美国探亲之前,她曾经挺自豪地把她替媳妇嘉倩做的裙子给我看。我说那种红颜色太坚定不移,恐怕不行。她虽没有反驳或者申辩。但我知道她自己是喜欢那个颜色的。
 
二零零一年秋她和亮之先生探亲,顺便来新泽西。我带他们去大都会博物馆参观。这些年我带过不少亲戚朋友去博物馆,他们的个性往往会反映在对艺术品的偏爱中。我们上午参观了欧洲绘画和现代艺术之后,已经有些疲劳。中午吃过便餐,我们最后去了美国装饰艺术部分。立中姨妈看到Tiffany彩绘玻璃部分时精神一振,特别要在这幅“秋天风景”前留影。这一类作品恰好算是美国艺术的一个代表。和同代欧洲艺术相比,它虽然浪漫,却不乖张。没有铺张的情绪。它讲究技巧,甚至在技巧中寻求一些趣味。但不把风格凌驾于内容之上。我认为,这些品格和立中姨妈的个性品味是有默契的。
 
 
 
 
 
 
 
 
 
 
Louis Comfort Tiffany : Loren D. Towle : L'Automne : Les Quatre Saisons : Autumn Landscape">
 
回忆我的姨妈张立中
厉滔, 2009十月
 
二零零九年九月八日我们一家去给长辈上坟。在给外婆献花烧纸的时候,妈妈对着墓碑上外婆的相片,提高了声音说“妈,我们来告诉你一下,三姐也到你那边去了,她是三天前走的。。。 在我妈的心里,能和她们的母亲作伴终归是比较理想的归宿。
 
我妈的三姐便是我的姨妈张立中。她们一家姊妹六个。排行第二的舅舅很小的时候病逝,余下的五个加上各自的家庭彼此关系一直保持着亲密交往。在同时代的家庭中这样的情形不多。这种环境也直接影响了我们第三代人。
 
立中姨妈和丈夫亮之先生一直从事农业气象研究。在六七十年代,他们的生活工作条件很不稳定。从我开始记得事情起,他们的孩子晓莹晓东基本在外婆家(城佐营)住。外婆家就是大本营。我去看外婆,常常和晓东分享一些秘密。因为他父母一般不同时回来看他们姐弟,统一管理便成了问题。他蛮有把握地告诉我每个月的零用钱可以向父母分别讨来,这样零食可以买两份,我们俩可以共享。考试结果不好,可以给爸爸妈妈分别打“预防针”,让他们互相先彼此安慰,不会感觉太突然。在那段时间里,大姨妈全家,舅舅也都下放农村。外婆的家便是整个家庭的中心。他们从农村回来探亲,便是大家为数不多的见面机会。我对立中姨妈这些长辈的印象,基本上是从晓莹晓东处间接得来的。
 
七十年代中立中姨妈随丈夫调回南京农科所,全家才得以团聚。但工作在生活中的份量更大了。立中姨妈热情高涨地学习英文,这是她给我的第一个具体印象。看来几十年波折起伏的遭遇非但没摧毁他们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反倒加强了他们做更多贡献牺牲的决心。这一点,是他们这一代科学家特有的品质。
 
八十年代我上大学,有一次和她讨论我的学业。她热情鼓励我学习农业。遭到我妈的强烈反对:农业实践性很强,中国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又如此低,从事农业工作实在太辛苦。我妈十五岁下农场工作,吃了不少苦头。这么想固然情有可原。立中姨妈在农村比我妈长好多年,却没有什么懊悔的意思。
 
虽然我没有选择学习农业,立中姨妈照样关心我的成长和出路。九十年代初我一直在寻找出国学习的机会。她替我托她们自己的研究生高勇和方娟帮忙,看看他们在国外能否发现合适的位置。不久我到美国学习的计划终于定下来,她高兴地告诉我她的这桩心事方才有了着落。
 
我到美国之后一直陆续收到她的来信。总是让我“注意身体”,因为“人过50之后便走下坡路”,嘱咐我“要交些可托付的朋友”。。。等等。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应当是他们自己的经验教训。在我念大学时,有不少和她年龄相仿的老师都常常作这样的感慨。他们在五六十年代受的是理想主义教育。文革之后是他们第一次感受到希望的年代,却已经人到中年。学习科研都是仓促上阵,起一些承前启后的作用,没法按步就班。真正可以把握实在的也只有健康的身体,和一些能够互相沟通理解的朋友。
 
立中姨妈个性比较内向温和。她爱和大家聚会,但不会去试图影响他人的想法,一般都是随着别人的意思去做,要让大家高兴,从不会和人争辩。我也从没听她说个什么笑话,或是拿谁打趣。要说持久的爱好,也就是做个针线。九三年去美国探亲之前,她曾经挺自豪地把她替媳妇嘉倩做的裙子给我看。我说那种红颜色太坚定不移,恐怕不行。她虽没有反驳或者申辩。但我知道她自己是喜欢那个颜色的。
 
二零零一年秋她和亮之先生探亲,顺便来新泽西。我带他们去大都会博物馆参观。这些年我带过不少亲戚朋友去博物馆,他们的个性往往会反映在对艺术品的偏爱中。我们上午参观了欧洲绘画和现代艺术之后,已经有些疲劳。中午吃过便餐,我们最后去了美国装饰艺术部分。立中姨妈看到Tiffany彩绘玻璃部分时精神一振,特别要在这幅“秋天风景”前留影。这一类作品恰好算是美国艺术的一个代表。和同代欧洲艺术相比,它虽然浪漫,却不乖张。没有铺张的情绪。它讲究技巧,甚至在技巧中寻求一些趣味。但不把风格凌驾于内容之上。我认为,这些品格和立中姨妈的个性品味是有默契的。
 
 
 
 
 
 
 
 
 
 
Louis Comfort Tiffany : Loren D. Towle : L'Automne : Les Quatre Saisons : Autumn Landscape">
 
回忆我的姨妈张立中
厉滔, 2009十月
 
二零零九年九月八日我们一家去给长辈上坟。在给外婆献花烧纸的时候,妈妈对着墓碑上外婆的相片,提高了声音说“妈,我们来告诉你一下,三姐也到你那边去了,她是三天前走的。。。 在我妈的心里,能和她们的母亲作伴终归是比较理想的归宿。
 
我妈的三姐便是我的姨妈张立中。她们一家姊妹六个。排行第二的舅舅很小的时候病逝,余下的五个加上各自的家庭彼此关系一直保持着亲密交往。在同时代的家庭中这样的情形不多。这种环境也直接影响了我们第三代人。
 
立中姨妈和丈夫亮之先生一直从事农业气象研究。在六七十年代,他们的生活工作条件很不稳定。从我开始记得事情起,他们的孩子晓莹晓东基本在外婆家(城佐营)住。外婆家就是大本营。我去看外婆,常常和晓东分享一些秘密。因为他父母一般不同时回来看他们姐弟,统一管理便成了问题。他蛮有把握地告诉我每个月的零用钱可以向父母分别讨来,这样零食可以买两份,我们俩可以共享。考试结果不好,可以给爸爸妈妈分别打“预防针”,让他们互相先彼此安慰,不会感觉太突然。在那段时间里,大姨妈全家,舅舅也都下放农村。外婆的家便是整个家庭的中心。他们从农村回来探亲,便是大家为数不多的见面机会。我对立中姨妈这些长辈的印象,基本上是从晓莹晓东处间接得来的。
 
七十年代中立中姨妈随丈夫调回南京农科所,全家才得以团聚。但工作在生活中的份量更大了。立中姨妈热情高涨地学习英文,这是她给我的第一个具体印象。看来几十年波折起伏的遭遇非但没摧毁他们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反倒加强了他们做更多贡献牺牲的决心。这一点,是他们这一代科学家特有的品质。
 
八十年代我上大学,有一次和她讨论我的学业。她热情鼓励我学习农业。遭到我妈的强烈反对:农业实践性很强,中国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又如此低,从事农业工作实在太辛苦。我妈十五岁下农场工作,吃了不少苦头。这么想固然情有可原。立中姨妈在农村比我妈长好多年,却没有什么懊悔的意思。
 
虽然我没有选择学习农业,立中姨妈照样关心我的成长和出路。九十年代初我一直在寻找出国学习的机会。她替我托她们自己的研究生高勇和方娟帮忙,看看他们在国外能否发现合适的位置。不久我到美国学习的计划终于定下来,她高兴地告诉我她的这桩心事方才有了着落。
 
我到美国之后一直陆续收到她的来信。总是让我“注意身体”,因为“人过50之后便走下坡路”,嘱咐我“要交些可托付的朋友”。。。等等。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应当是他们自己的经验教训。在我念大学时,有不少和她年龄相仿的老师都常常作这样的感慨。他们在五六十年代受的是理想主义教育。文革之后是他们第一次感受到希望的年代,却已经人到中年。学习科研都是仓促上阵,起一些承前启后的作用,没法按步就班。真正可以把握实在的也只有健康的身体,和一些能够互相沟通理解的朋友。
 
立中姨妈个性比较内向温和。她爱和大家聚会,但不会去试图影响他人的想法,一般都是随着别人的意思去做,要让大家高兴,从不会和人争辩。我也从没听她说个什么笑话,或是拿谁打趣。要说持久的爱好,也就是做个针线。九三年去美国探亲之前,她曾经挺自豪地把她替媳妇嘉倩做的裙子给我看。我说那种红颜色太坚定不移,恐怕不行。她虽没有反驳或者申辩。但我知道她自己是喜欢那个颜色的。
 
二零零一年秋她和亮之先生探亲,顺便来新泽西。我带他们去大都会博物馆参观。这些年我带过不少亲戚朋友去博物馆,他们的个性往往会反映在对艺术品的偏爱中。我们上午参观了欧洲绘画和现代艺术之后,已经有些疲劳。中午吃过便餐,我们最后去了美国装饰艺术部分。立中姨妈看到Tiffany彩绘玻璃部分时精神一振,特别要在这幅“秋天风景”前留影。这一类作品恰好算是美国艺术的一个代表。和同代欧洲艺术相比,它虽然浪漫,却不乖张。没有铺张的情绪。它讲究技巧,甚至在技巧中寻求一些趣味。但不把风格凌驾于内容之上。我认为,这些品格和立中姨妈的个性品味是有默契的。
 
 
 
 
 
 
 
 
 
 
Louis Comfort Tiffany : Loren D. Towle : L'Automne : Les Quatre Saisons : Autumn Landscape">
 
回忆我的姨妈张立中
厉滔, 2009十月
 
二零零九年九月八日我们一家去给长辈上坟。在给外婆献花烧纸的时候,妈妈对着墓碑上外婆的相片,提高了声音说“妈,我们来告诉你一下,三姐也到你那边去了,她是三天前走的。。。 在我妈的心里,能和她们的母亲作伴终归是比较理想的归宿。
 
我妈的三姐便是我的姨妈张立中。她们一家姊妹六个。排行第二的舅舅很小的时候病逝,余下的五个加上各自的家庭彼此关系一直保持着亲密交往。在同时代的家庭中这样的情形不多。这种环境也直接影响了我们第三代人。
 
立中姨妈和丈夫亮之先生一直从事农业气象研究。在六七十年代,他们的生活工作条件很不稳定。从我开始记得事情起,他们的孩子晓莹晓东基本在外婆家(城佐营)住。外婆家就是大本营。我去看外婆,常常和晓东分享一些秘密。因为他父母一般不同时回来看他们姐弟,统一管理便成了问题。他蛮有把握地告诉我每个月的零用钱可以向父母分别讨来,这样零食可以买两份,我们俩可以共享。考试结果不好,可以给爸爸妈妈分别打“预防针”,让他们互相先彼此安慰,不会感觉太突然。在那段时间里,大姨妈全家,舅舅也都下放农村。外婆的家便是整个家庭的中心。他们从农村回来探亲,便是大家为数不多的见面机会。我对立中姨妈这些长辈的印象,基本上是从晓莹晓东处间接得来的。
 
七十年代中立中姨妈随丈夫调回南京农科所,全家才得以团聚。但工作在生活中的份量更大了。立中姨妈热情高涨地学习英文,这是她给我的第一个具体印象。看来几十年波折起伏的遭遇非但没摧毁他们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反倒加强了他们做更多贡献牺牲的决心。这一点,是他们这一代科学家特有的品质。
 
八十年代我上大学,有一次和她讨论我的学业。她热情鼓励我学习农业。遭到我妈的强烈反对:农业实践性很强,中国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又如此低,从事农业工作实在太辛苦。我妈十五岁下农场工作,吃了不少苦头。这么想固然情有可原。立中姨妈在农村比我妈长好多年,却没有什么懊悔的意思。
 
虽然我没有选择学习农业,立中姨妈照样关心我的成长和出路。九十年代初我一直在寻找出国学习的机会。她替我托她们自己的研究生高勇和方娟帮忙,看看他们在国外能否发现合适的位置。不久我到美国学习的计划终于定下来,她高兴地告诉我她的这桩心事方才有了着落。
 
我到美国之后一直陆续收到她的来信。总是让我“注意身体”,因为“人过50之后便走下坡路”,嘱咐我“要交些可托付的朋友”。。。等等。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应当是他们自己的经验教训。在我念大学时,有不少和她年龄相仿的老师都常常作这样的感慨。他们在五六十年代受的是理想主义教育。文革之后是他们第一次感受到希望的年代,却已经人到中年。学习科研都是仓促上阵,起一些承前启后的作用,没法按步就班。真正可以把握实在的也只有健康的身体,和一些能够互相沟通理解的朋友。
 
立中姨妈个性比较内向温和。她爱和大家聚会,但不会去试图影响他人的想法,一般都是随着别人的意思去做,要让大家高兴,从不会和人争辩。我也从没听她说个什么笑话,或是拿谁打趣。要说持久的爱好,也就是做个针线。九三年去美国探亲之前,她曾经挺自豪地把她替媳妇嘉倩做的裙子给我看。我说那种红颜色太坚定不移,恐怕不行。她虽没有反驳或者申辩。但我知道她自己是喜欢那个颜色的。
 
二零零一年秋她和亮之先生探亲,顺便来新泽西。我带他们去大都会博物馆参观。这些年我带过不少亲戚朋友去博物馆,他们的个性往往会反映在对艺术品的偏爱中。我们上午参观了欧洲绘画和现代艺术之后,已经有些疲劳。中午吃过便餐,我们最后去了美国装饰艺术部分。立中姨妈看到Tiffany彩绘玻璃部分时精神一振,特别要在这幅“秋天风景”前留影。这一类作品恰好算是美国艺术的一个代表。和同代欧洲艺术相比,它虽然浪漫,却不乖张。没有铺张的情绪。它讲究技巧,甚至在技巧中寻求一些趣味。但不把风格凌驾于内容之上。我认为,这些品格和立中姨妈的个性品味是有默契的。
 
 
 
 
 
 
 
 
 
 
Louis Comfort Tiffany : Loren D. Towle : L'Automne : Les Quatre Saisons : Autumn Landscape">
 
回忆我的姨妈张立中
厉滔, 2009十月
 
二零零九年九月八日我们一家去给长辈上坟。在给外婆献花烧纸的时候,妈妈对着墓碑上外婆的相片,提高了声音说“妈,我们来告诉你一下,三姐也到你那边去了,她是三天前走的。。。 在我妈的心里,能和她们的母亲作伴终归是比较理想的归宿。
 
我妈的三姐便是我的姨妈张立中。她们一家姊妹六个。排行第二的舅舅很小的时候病逝,余下的五个加上各自的家庭彼此关系一直保持着亲密交往。在同时代的家庭中这样的情形不多。这种环境也直接影响了我们第三代人。
 
立中姨妈和丈夫亮之先生一直从事农业气象研究。在六七十年代,他们的生活工作条件很不稳定。从我开始记得事情起,他们的孩子晓莹晓东基本在外婆家(城佐营)住。外婆家就是大本营。我去看外婆,常常和晓东分享一些秘密。因为他父母一般不同时回来看他们姐弟,统一管理便成了问题。他蛮有把握地告诉我每个月的零用钱可以向父母分别讨来,这样零食可以买两份,我们俩可以共享。考试结果不好,可以给爸爸妈妈分别打“预防针”,让他们互相先彼此安慰,不会感觉太突然。在那段时间里,大姨妈全家,舅舅也都下放农村。外婆的家便是整个家庭的中心。他们从农村回来探亲,便是大家为数不多的见面机会。我对立中姨妈这些长辈的印象,基本上是从晓莹晓东处间接得来的。
 
七十年代中立中姨妈随丈夫调回南京农科所,全家才得以团聚。但工作在生活中的份量更大了。立中姨妈热情高涨地学习英文,这是她给我的第一个具体印象。看来几十年波折起伏的遭遇非但没摧毁他们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反倒加强了他们做更多贡献牺牲的决心。这一点,是他们这一代科学家特有的品质。
 
八十年代我上大学,有一次和她讨论我的学业。她热情鼓励我学习农业。遭到我妈的强烈反对:农业实践性很强,中国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又如此低,从事农业工作实在太辛苦。我妈十五岁下农场工作,吃了不少苦头。这么想固然情有可原。立中姨妈在农村比我妈长好多年,却没有什么懊悔的意思。
 
虽然我没有选择学习农业,立中姨妈照样关心我的成长和出路。九十年代初我一直在寻找出国学习的机会。她替我托她们自己的研究生高勇和方娟帮忙,看看他们在国外能否发现合适的位置。不久我到美国学习的计划终于定下来,她高兴地告诉我她的这桩心事方才有了着落。
 
我到美国之后一直陆续收到她的来信。总是让我“注意身体”,因为“人过50之后便走下坡路”,嘱咐我“要交些可托付的朋友”。。。等等。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应当是他们自己的经验教训。在我念大学时,有不少和她年龄相仿的老师都常常作这样的感慨。他们在五六十年代受的是理想主义教育。文革之后是他们第一次感受到希望的年代,却已经人到中年。学习科研都是仓促上阵,起一些承前启后的作用,没法按步就班。真正可以把握实在的也只有健康的身体,和一些能够互相沟通理解的朋友。
 
立中姨妈个性比较内向温和。她爱和大家聚会,但不会去试图影响他人的想法,一般都是随着别人的意思去做,要让大家高兴,从不会和人争辩。我也从没听她说个什么笑话,或是拿谁打趣。要说持久的爱好,也就是做个针线。九三年去美国探亲之前,她曾经挺自豪地把她替媳妇嘉倩做的裙子给我看。我说那种红颜色太坚定不移,恐怕不行。她虽没有反驳或者申辩。但我知道她自己是喜欢那个颜色的。
 
二零零一年秋她和亮之先生探亲,顺便来新泽西。我带他们去大都会博物馆参观。这些年我带过不少亲戚朋友去博物馆,他们的个性往往会反映在对艺术品的偏爱中。我们上午参观了欧洲绘画和现代艺术之后,已经有些疲劳。中午吃过便餐,我们最后去了美国装饰艺术部分。立中姨妈看到Tiffany彩绘玻璃部分时精神一振,特别要在这幅“秋天风景”前留影。这一类作品恰好算是美国艺术的一个代表。和同代欧洲艺术相比,它虽然浪漫,却不乖张。没有铺张的情绪。它讲究技巧,甚至在技巧中寻求一些趣味。但不把风格凌驾于内容之上。我认为,这些品格和立中姨妈的个性品味是有默契的。
 
 
 
 
 
 
 
 
 
 
Louis Comfort Tiffany : Loren D. Towle : L'Automne : Les Quatre Saisons : Autumn Landscape">
 
回忆我的姨妈张立中
厉滔, 2009十月
 
二零零九年九月八日我们一家去给长辈上坟。在给外婆献花烧纸的时候,妈妈对着墓碑上外婆的相片,提高了声音说“妈,我们来告诉你一下,三姐也到你那边去了,她是三天前走的。。。 在我妈的心里,能和她们的母亲作伴终归是比较理想的归宿。
 
我妈的三姐便是我的姨妈张立中。她们一家姊妹六个。排行第二的舅舅很小的时候病逝,余下的五个加上各自的家庭彼此关系一直保持着亲密交往。在同时代的家庭中这样的情形不多。这种环境也直接影响了我们第三代人。
 
立中姨妈和丈夫亮之先生一直从事农业气象研究。在六七十年代,他们的生活工作条件很不稳定。从我开始记得事情起,他们的孩子晓莹晓东基本在外婆家(城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