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济 |纪念堂
周恩济

1917-09-01 — 2010-07-09

拜访:2349次 献花:104束 点烛:41次 祭酒:7次 挽联:0次 留言:31条 上香:39次 献贡:52件 点歌:9首 祭文:2篇
矢志不渝赤子情 化身春泥护花红
矢志不渝赤子情 化身春泥护花红
发布时间:2010-08-02 00:00:00 点击量:1478

 

    周恩济先生于2010年7月9日驾鹤西去了。一生爱国,两袖清风,将遗体也捐献医学科学事业,走完了他93年历经坎坷令人敬重的人生路程。
周恩济教授1917年生于杭州。1941年7月于浙江大学史地系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研究院史地研究所,师从著名气象学家、九三学社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涂长望先生,1943年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曾任重庆北碚国立复旦大学讲师,1945至1949年7月任中国航空公司气象员、气象台长等职。1949年8月至1951年2月任香港皇家天文台助理科学官,承担航空气象预报工作。在此期间,周先生为香港中国航空与中央航空公司的17架飞机起义飞回祖国提供了准确的气象预报,为新中国的民航事业立了功。
1951年周先生加入英国皇家气象学会。1951年3月,应其导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军事委员会气象局涂长望局长邀请,放弃了在香港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祖国北京。在北京期间,他曾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军委气象局担任翻译,还参加了中科院主办的《气象学名词》的编译工作。1952年到天津大学任教,在天津大学工作时翻译了多部重要的俄文学术著作。1955年2月应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严恺院长邀请到华东水利学院任教,先后主讲过气象学、中国气候、气象学与气候学、农业气象学、气象预报、地质学及地形学、水文学、水文地理及水文测验等课程。他知识渊博,造诣精深,讲课深入浅出,很受学生欢迎。除讲课、答疑辅导外,还为全国多家学术刊物审稿。1956年任江苏省气象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周恩济先生响应政府号召,脱离香港皇家天文台投奔祖国的爱国行为,当时鼓舞和感染了华东水利学院的不少青年教师和学生,他们对他十分敬佩。但在1958年肃反时,周先生被戴上“历史反革命”的帽子,在系里边工作边“监督改造”,在文革期间更是吃了不少苦头。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即使他只能低着头上讲台,却仍然十分认真地备课,专心致志地讲课,耐心细致地答题,孜孜不倦地钻研教学,精益求精地改进教学内容。此期间,他还默默无闻地以水文系或以其他人的名义编写了大量的讲义、材料等。在金湖校办农场期间,他的劳动量非常大,起早摸黑十分辛苦。但他仍很乐观,还为农场及周围的农民预报天气。农民评价他的预报比县气象站还准,经常向他询问。尽管他受了很多委屈,但他对他的学生和助手范钟秀教授说过:“回国这条路我是走对了,我至今不悔”,充分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
1980年,周先生的错案才得到了彻底的纠正,1981年6月晋升为教授,也是在这一年,他加入了九三学生,入社时他曾说:“入了社感到与党靠近了一大步”。
1982年春,我从新疆大学陆地水文专业毕业后,考上了周先生的研究生,开始了水文气象专业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毕业后又留在了与母校在同一大院的水利部南京水文研究所工作,有幸在周先生的谆谆教诲和指导下学习和工作的日子已二十八、九年了。
学生时代我看到的周先生是一个学识渊博,平易近人,关怀青年,为人师表的导师。我和另一位同学是周先生带第一届研究生,先生从关心我们的每一门基础课的学习情况,到专业课的亲自传授,精心指导,倾注了他热切的期望和大量心血。为了让我们更多地了解水文气象这门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和尽早参与科研实践,周先生和范钟秀老师多次送我们到外地学习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这种机会在同时期研究生中是不多的。
参加工作后,我看到的周先生是一个热爱科学,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矢志报国的优秀知识分子。他不仅关心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更关心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进程和水文科学事业的长远发展。1985年,他当选江苏省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我也是在周先生的引导下,与1987年6月加入九三学社的,之后有十多年时间一直与周先生同在河海大学九三支社。
周先生在1988年退休后,依旧关注学校和九三学社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为教育和科研奉献了毕生精力。1998年洪水灾害,周先生虽因身体欠佳不能亲自参加组织生活,委托女儿把捐款送到九三学社支社。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周先生为开创发展我国的水文气象科学呕心沥血,虽历经磨难却始终不渝的追求和先生深切的爱国情和强烈的民族自尊感,有了越来越真切的体会和感受。先生在年龄增大,身体和精力都大不如前的情况下,但无论是我们学生或是其他人求教于他,总是尽力为之,为很多研究项目做了大量翻译、审核工作,直到最近几年,因为手抖到无法写字,才渐渐地停下了工作。
周先生一生勤奋,著译丰厚。其中,1985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汉水文学词汇》,收词42000条,是周先生与刘光文教授一起编订的。这本词典历经十多载才完成,是白天体力劳动,晚上在暗淡的灯光下、几十人同住的喧闹环境中,又缺乏资料的情况下做的。今天我们能看到周先生的主要著译有:《中国水资源评价(英文版)》(周恩济、丛树铮、石高玉、叶水庭、林镜瑜译,张海仑校译,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气象学》(周恩济、林镜瑜编著,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苏联水文地理》(苏:达维多夫著,周恩济等译,科学出版社,1958);《水利资源研究问题》(苏:贝琴等著,周恩济译,科学出版社,1957  );《中期天气预告》(苏:卡茨著,周恩济译,财政经济出版社,1955 );《小气候与地方气候》(苏:萨鲍日尼科娃主编,周恩济、江广恒等译,科学出版社,1955);《物理气候学》(德:兰兹堡著,周恩济译,商务印书馆,1954 );《可怖的大气现象》(苏:柯洛勃可夫、梅曾泽夫撰,周恩济译,商务印书馆,1953);《气候学概要》(苏:克拉图撰周恩济译,商务印书馆,1953);《大气压力》(日:国富信一原撰沈懋德译,周恩济修订,商务印书馆,1952);《大气的故事》(苏:略布诺夫撰,周恩济译,商务印书馆,1952);《农田水利》(李积新周恩济编撰,商务印书馆,1952);《天时地利与农业气候地势土质与农事的关系》(李积新周恩济编撰,商务印书馆 ,1952);《中期天气预告》(苏:卡茨著,周恩济译,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
周恩济先生就这样悄然去了,而早在七、八年前他就做好了身后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科学教学的安排。痛定思痛才发现先生这本厚重的书至今还没读懂多少,只能在以后的日子里慢慢地体会了。

思先生九十三载人生岁月,经风沐雨爱国赤子心不移;念恩师二十八年师生缘分,引路解惑教诲尤闻永铭记。师恩重于山,仅以此文深切怀念敬爱的周恩济先生。